高中“盲”于选专业,大学“茫”于学习,毕业“忙”于找工作!
1998年,清华直博生刘立早以612的高分被浙江大学录取,大学毕业后又保送到清华大学硕博连读,选的是化工系,读了一个学期之后,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,放弃学业,再度高考,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,他说:“在一个自己没有兴趣的专业里苦苦挣扎,还不如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去发展!”他失去了五年的时间,但是获得的却是一生追求自己所热爱事业的快乐!
“你毕业了会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呢?”不少人的回答:“还没想过!”“不知道!”“还是先考研吧!”大学里最经常遇到的词汇就是:“郁闷”与“茫然”!
而有的学生却很明确地知道,我将来要做中国最牛的水利专家,中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,中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师等等。而且在大学期间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,大二时就到知名的公司实习,大三时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空间,毕业的时候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事业,虽然这毕竟是少数,但我们思考过为什么是“少数”吗?当那些迷茫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还在为工作彷徨时,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痛苦万分时,这些方向感很强的学生,脸上洋溢的则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情……
高考选专业时都是父母的意见、老师的意见、兄弟姐妹的意见,而最后该自己决定时,依然心里没有底!(而国外的学生到这个时期已经很清楚自己要什么!)在半彷徨的状态下填上了自己的专业,而等到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选的专业并非自己想要的,骑虎难下,想到家庭的责任、经济条件等等时,觉得还是将就吧!在甜美的爱情和茫然的随大流中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。
在毕业的时候才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一夜之间如黑云压顶,无处可逃。机会好的谋得一份俸禄,机会不好的就当啃老族,待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,或者在某个黑暗的角落吸着半截香烟,在烟雾缭绕中自怨自怜……
为什么会这样?
第一,不知己。不知道自己的性格、爱好适合哪方面的工作,从心理学上讲,高中已经具备了自己独有的人格,而这些就决定了自己喜欢什么工作,自己适合什么工作,如果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,那孩子可以找一些职业测评表,通过测量和分析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。
第二,不知彼。在选择的时候,看不到现实社会中有哪些职业,这些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,无法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趋势,不知道自己喜欢而又可选的职业有哪些。
第三,无法抉择,没有目标,没有方向,自然也就没有了力量。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就无法很准确的定位自己,就没有目标,也没有了方向,就更茫然地在象牙塔里瞎转悠,该打游戏打游戏,该上网上网,该逃课逃课,该挂科挂科,该恋爱恋爱,该疯狂疯狂,美其名曰这就是我激情四溢的青春。
第四,没有第四了。这种状态走到大四就要开始“忙于”找工作了,或者考研暂时躲一躲风声。为什么当年没有好好把握我的青春?既然已经过去就好好把握现在吧,于是乎自嘲曰:“干一行,爱一行吧!”
“高中‘盲’于选专业,大学‘茫’于学习,毕业‘忙’于找工作!”这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呢,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?
所以,个人认为,大学里最牛的学生不是高分生、优等生,而是那些方向感最强,而且执著地为自己目标努力的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