恋爱被迫谈成了一场比赛,我还该继续吗?
文/希萨诺
“那你希望你的男朋友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男性?”
“希望他……我不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男性。我就希望他能实现他的梦想。”
说好的接力赛,怎么变个人战
小F和男友维持了一段五年以上的情侣关系,两人从中学时代携手相伴至今。当下他们处于异地状态,两人本科所就读大学的录取难度天差地别,小F就读于更优的高校。谈到未来的规划时,小F表示自己本科毕业后准备出国继续深造,而她男友的目标则是考上北方城市一所高校的研究生。
即使处于梦幻浓烈的亲密关系之中,也没有人可以对未知的人生变数做到完全的视而不见。临近大四,两人每天半小时不到的通话时间被压缩得更厉害了,难得聊一次,话题却总围绕着男友繁忙的学业,他们之间关于未来的一切都讳莫如深。
小F其实不明白,明明是相似的专业,男友为什么总是这么忙碌,但她已经习惯于扮演二人中给予安慰鼓励的一方的角色。她洋洋洒洒写出大篇真情实感的内心流露,等来的却是对方寥寥几句的回复。
小F的敏感让她无法忽略这段亲密关系中的刺耳噪声,它几乎掩盖住了二人曾经甜蜜的过往。小F必须承认,她为男友超负荷的学业压力和过强的事业心感到失落。
她抱着手机茫然无措,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依赖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。小F希望能跟被视为亲人的男友在毕业后继续走下去,他们在这段关系中见证了彼此太多的成长和沉淀,早已成为不可剥离的生命角色。然而当这段亲密关系失去了承诺和誓言的庇护,小F的不安却愈发被未来的不确定性放大。
曾经梦想在亲密关系中成就“更好的彼此”,两个人在人生的赛道上接续力量,相互扶持,可渐渐地跑道分叉了,她看不到男友在何处奔跑,将去往何方……
比赛终点线究竟在哪里?
也许,在小F的男友眼中,恋爱被迫成为了一场比赛,而他不幸是落后的那一方。
一方面感受着女友深深的依恋,一方面却眼睁睁地看着两人现实中的距离有形或无形地被拉大,危机感在某个时刻盈满心头。明明两个人亲密无间,无话不谈,恨不得一切的进步和成就都和彼此分享,为什么差距不仅没有因努力而缩小,反倒是从并肩而行渐渐变成了望着她的背影。他痛苦得仿佛一眼能望穿未来——心爱的她轻松跨过这一轮的终点线,而自己只能望着对方的背影,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
用一句残酷点的话来说,小F男友面临的其实是:女友比我优秀太多,我要不要分手?
《奇葩说》第三季有过类似的讨论,“老婆收入高我三倍,还该在一起吗?”当时在场1/4的观众投给了“不该”的选项。和收入类似,在成年早期,学业水平、社交技能、情绪智力等都是个人能力的体现,成为人际吸引的基本因素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相比于在学业考试中表现平平的人,成绩优异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(Aronson, 1966)。极其自然的,我们会希望自己的伴侣是一个能力杰出的人,因为这可能正是他/她的吸引力所在。
“能力才华不如自己的女朋友/老婆”,这是一个极其有损男性气质(Masculinity)的标签。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,男性被期待成为两性关系中绝对强势的一方。他们习惯成为“力量”、“荣誉”、“竞争力”的代表,不具备这些社会性别特征的人被认为是不具有男子气概的异。相对的,女性被“温柔”、“顺从”、“谦虚”等特征所驯化,被排斥在社会竞争之外。社会资源和角色地位上的极大优势,让男性拥有了庇护女性的资本,同时也成为了自身魅力的体现。
虽然不够浪漫,但是爱情的建立却通常符合匹配假设。人们往往和有着类似适配价值的人结合,从而进行双方价值的公平交易(Brase & Guy, 2004)。
Townsend和Levy(1990)的研究证明:男性只要有地位,即使相貌不出众也能吸引女性;而没有地位的女性如果长相突出,她依然吸引男性。Davis(1990)则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两性优势的互换:相貌换取地位(looks for status),年轻貌美的女性总是与位高权重的男性组建家庭(Mathes & Kozak, 2008)。如此看来,某位口口声声“不知妻美”的电商大佬对他的择偶观念实在是不够坦诚。在向名校女大学生作出“你可以成为邓文迪一样的女人”的暗示时,自信爆棚的他分明深谙两性结合之道。
如今的社会中,许多情侣的结合仍然体现着互补性的原则。然而当角色调换,女性成为关系中个人能力更强,社会地位更高的一方时,很多人却公然表示无法接受,这种“无法接受”是对双方的污名化,优秀的女性成了“低嫁”,而能力不如伴侣的男性成了“吃软饭”“小白脸”,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提出的要求,有时候远远超越了女性对男性的期待,转化成对于两性的双重压迫。
我们不禁追问,爱情里的门当户对究竟要匹配到什么程度?是否容不下一丝一毫的不相称?
其实,不必纠结一时半刻的落后
换个角度想,小F眼中男友的疏离,或许也是在乎她的表现。当他意识到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能没有交集,只好带着惶恐拼尽全力追赶,就像溺水者的挣扎。但是他没有意识到,在这场爱情的竞赛中,要争个先后的人从来只有他自己。自以为的“被迫”,往往不是源于另一方的直接诉求,而恰恰是无法放过那个被自尊心和性别角色绑架的自己,我称其为“悲壮的大男子主义”。
为什么女性只是爱情竞赛的“假想敌”呢?心理学家发现,多数女性并不欣赏一个在爱情中完全强势的伴侣。男性在力量和权力之外所表现出的柔情和友善,是她们真正为之倾倒之处(Jensen & Campbell, 1995)。男性通常会以一种隐忍而笨拙的方式捍卫爱情,他们多数从小被灌输“Speak less and do more”信条,沟通就成了服软的代名词。然而在奋力向着终点线奔跑的时候,多少人又因为在途中缺乏坦诚的交流和温暖的传达,遗失了初心,站在终点回望,来时的路上却空空如也。爱情的马拉松,哪里又在乎一时半刻的领先呢?能够携手走到最后,才是人生赢家。
多希望小F的男友能知道,小F最为看重的,始终是他们在爱情中对彼此的珍视。她从不犹豫二人将携手走过多少的风雨,只畏惧压力让他们从彼此的良药变成了彼此的毒药,最终还是沦落成了被学历、被房价、被社会性别期待所奴役的那种“庸碌的人”。
“最后问一个问题,在亲密关系当中,你最看重的部分或者是品质是哪些呢?”
“是对彼此的珍视,是1+1>2的感觉。”
或许,不必太过执着于暂时的落后,以一个平和的心态与对方沟通,了解彼此的真正需求,而不是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闷头做着无用功。当然,这不意味着放弃你肩头的责任,你依然要向着目标前进,只是记得,这是“你们”的目标。
当你对爱情是一场必须决出个胜负的较量坚信不疑时,你已经在无意识中将并肩作战的伴侣视为了你的竞争对手,叛逃到了爱情的对立面。就是从这一刻起,你们二人开始了真正的背道而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