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”说的是干大事业要从小事着手。晶报昨天报道,有一家深圳企业在人才招聘市场打出“高学历,会扫地”的醒目条幅,无论其是真诚展示企业用人理念,还是有意炒作,都在提醒大学毕业生,一定要有理性务实的择业、就业心态。
就业形势不容乐观
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《经济蓝皮书》曾预计,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。而今年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,就业竞争创历史之最,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大学生就业无疑更是雪上加霜。
尽管是千军万马过就业关,可也有那么一些大学生,不是实事求是面对现实,待遇一味求高,工作一味求好,宁可当“待业青年”,依靠父母做“啃老族”,也不愿涉足基层和“扫地”之类普通活计。也有一些大学生,平时只顾恋爱游戏,到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没学会,即使找到工作岗位,也往往眼高手低,让用人单位很为难。
在大学教育和具体的工作应用之间,本来还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,在这过程中,特别需要毕业生脚踏实地虚心勤奋。是金子放哪都闪光,大丈夫能屈能伸,即便真的去扫地,未必就没前途。因此,“会扫地”应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健康就业心态。
就当一帖清醒剂
在经济不景气时期,就犹如狮子打猎,有时候需要长时间匍匐等待。我的一个同学,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工厂,没有具体工作,就是扫扫地、接接电话,但她心平气和也不抱怨。没过几年,厂里进了一批德国设备需要技术人员,她一下子被选中培训,现在,已经成了企业的技术副厂长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如果没有更好的机会,那就先耐心在低位等待。
工作是展示自己的平台,学历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资本,只要我们能够在平台上好好展示自己,那么你的学历就一定会成为走向事业辉煌的资本。面对就业难的背景,先冷静务实地找到一个就业的平台,那么,这样的人不会找不到工作,即使是一份“烂”工作,他也能够做得风生水起。
在我看来,“高学历,会扫地”是招聘理念,更是就业提醒,是一帖清凉的“就业浮躁清醒剂”。值得大学毕业生好好思考,也值得教育工作者好好反思。
扫地事小 做人事大
不庸讳言,缺乏动手能力在高学历者中已经是普遍现象。曾有报道,温州某高校的一个学生,一个学期从家里带了600双袜子,两天换一双,然后就丢掉。虽然这只是个特例,但是,大学生或把脏衣服送进洗衣店里,或集中打包带回家由父母洗,并非鲜见。
由于家长娇宠溺爱,除了学习,什么都不让干,也因此什么都不会干。而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,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处世,但是应试教育之下,却是分数高于一切。分数决定命运,与分数相比,即使生活自理这样的起码要求都已经微不足道。而这势必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,除了“五谷不分四体不勤”,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。
显然,要求“会扫地”,并非扫地有多难,而关键是懒于扫、不屑扫。因此,从根本上说,并不只是个动手能力问题,而是素质问题。不会扫地事小,不会做人事大,其中折射出的是诸多品质的缺位,譬如节俭的观念、自力更生的精神、感恩意识等等,这正是一个健全合格的职业人所不可或缺的。否则,一屋不扫,如何胜任工作?
会扫地也是传统品德
就算那个“高学历,会扫地”的条幅是招聘单位自我炒作,我也佩服这家企业的炒作之功,一下子就点中了大学生就业难的“命门”——高不成,低不就;心态浮躁,心气太高。有的毕业生看似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,“找工作,吃点苦算什么”常挂在嘴边,可面对从低薪酬起步,从基层干起,从小事干起,甚至是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干起时,就立马拉长了脸,满心委屈,大失所望。
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扫地作为一项安身立命的美德,朱子家训中有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”之格言。晨起洒扫,闻鸡起舞,几乎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品性,而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更是脍炙人口。当下求职之难,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,如果大学生都能勇敢地面对,放下身段,哪怕从扫地开始,重活、脏活、累活,别人不愿干的我都愿意干,那么,将可能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企业也要体谅
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做一个务实的员工没错,但实事求是地讲,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转变得够快了。以前中专生都不屑问津的保姆、殡葬、清洁工、猪肉铺等行当,如今也有大学生追捧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,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放下了面子和架子,从实际出发,认真选择自己的岗位。
反观一些招聘企业,因为自己处于招聘市场中的强势地位,所以经常在招聘时会出现一些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现象,甚至苛刻要求。尽管“高学历,会扫地”未必就有歧视的意思,但“扫地”这样的事情,相信没有哪个大学生上学时没有干过,当然,如果扫地要达到保洁公司的水平,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。正所谓术业有专攻,一个大学生做插件工可能比不过初中生,但你不能因此说大学生水平不如初中生。对于已经转变观念的大学生来讲,企业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,而不要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求全责备,别把落难的凤凰当做鸡。